今天开拓者129-132不敌犹他爵士的季前赛比赛中,中国球员杨瀚森获得了14分钟出场时间,得到了3分0篮板1抢断1盖帽的数据,正负值-3。落寞的小杨在替补席擦起了眼睛,心里有多少不甘!为何身高2米16的杨瀚森拿不到篮板?
从比赛过程观察,杨瀚森在防守端经常被教练安排到三分线附近执行延误策略。这种防守任务使他远离篮下,自然减少了争夺篮板的机会。一次典型的防守回合中,他被要求上前封堵爵士队后卫的挡拆进攻,当他完成干扰转身回撤时,对方已经完成了投篮动作。
NBA级别的身体对抗强度对杨瀚森构形成一股挑战,多个防守回合中,他在卡位时被爵士队内线球员用身体挤出有利位置。奥柴·阿巴吉在一次进攻中从弱侧切入,杨瀚森已经站定防守位置的情况下仍然依靠爆发力抢到进攻篮板。这种身体素质的差距在CBA联赛中并不常见。
杨瀚森的卡位习惯存在改进空间,几次爵士队外线投篮时,他面对的是爵士队员的集体冲抢,防守中杨瀚森保持了防守姿势,但未能主动寻找身体接触,而是等待篮板落点。这种习惯在面对NBA级别弹速和爆发力的球员时显得较为被动。
开拓者队的防守体系与杨瀚森熟悉的防守站位有所不同,在几次联防转人盯防守的回合中,他表现出对轮转时机的不确定性。一次爵士队底角三分不中,杨瀚森原本处于篮下位置,却因为协防外线而失去了篮板卡位的最佳时机。
比赛节奏的适应问题也会影响了他的篮板表现,NBA比赛的攻防转换速度明显更快,外线投篮后的长篮板增多。杨瀚森在CBA联赛中更习惯于保护禁区,面对爵士队多名外线球员的冲击,他对篮板落点的判断出现了几次偏差。
从积极的角度看,杨瀚森在有限出场时间内贡献了2次抢断和1次盖帽,防守意识和臂展优势。年轻国际球员适应NBA强度需要过程,球队会给予足够耐心。篮板能力的提升涉及多方面因素,包括位置感、对抗能力和比赛阅读,这些都需要在训练和比赛中逐步磨练。
杨瀚森的篮板问题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,而是防守任务、身体对抗、技术习惯和比赛节奏多方面影响的结果。随着赛季进行,他对NBA比赛特点的理解加深,篮板数据有望得到改善。开拓者教练组对他的使用方式也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。